澳洲幸运10

师说·学脉 | 在学术与传承中赓续史学薪火 ——离退休教师党员刘迎胜教授访谈

来源:澳洲幸运10官网 发布时间:2025-09-19 08:31:17访问量:53

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,传承南京大学历史学脉,扩大文史哲学科优势,澳洲幸运10官网 硕士生第一党支部特别开展“师说·学脉”系列访谈活动,采访澳洲幸运10 离退休教师党员,聆听师说,传承学脉。支部党员通过访谈的方式,走进澳洲幸运10 多位离退休教师,了解他们的治学体会、人生理想与学术路径。在言传身教中感悟学术精神,在对话中汲取信念力量。我们希望通过记录与传播,把前辈的学术积累与人生智慧转化为青年党员成长的启迪与动力。

本期访谈,我们走近刘迎胜教授,聆听他对史学方法、学术传承与青年成长的真切思考。

 

嘉宾简介


刘迎胜教授是澳洲幸运10官网 著名学者,原为南京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曾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,中国蒙古史学会副会长与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副理事长。他长期深耕元史与民族史研究,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学术带头人。他的治学严谨而开阔,既注重传统史料的精研,也善于借鉴语言学、人类学等跨学科方法。

曾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“海上丝路”、草原丝路”与“游牧/阿勒泰之路”考察,并曾被推出任国际考察队副队长与队长,并曾应邀在英国牛津大学、剑桥大学,意大利罗马大学、意大利东方研究院,德国柏林洪堡大学、波恩大学、慕尼黑大学、维尔茨堡大学、波鸿大学与弗莱堡大学,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十余所西方著名高校发表专题讲演;多次应邀赴境外参加并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主旨报告。

已出版学术专著16部,译著3部,独立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,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4篇;另以英、德等文在境外发表30余篇,著作在境外被译为英、阿拉伯、土耳其、韩、印地、泰米尔与孟加拉等文字出版,为中外学术论著广为引述。2018年荣获德国洪堡基金会最高奖“洪堡研究奖”。


 

01史学传承:从断裂到复兴

刘迎胜教授在回顾自己的求学历程时,常用“断裂”与“复兴”来形容那段历史。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学科可谓“百废待兴”。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学子,他与同辈人都怀着“追回失去的时间”的紧迫感,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与研究中。

在学术视野上,刘教授深受“双重启发”。一方面,他继承清代乾嘉学派治学传统,尤为重视史料考证的细致与严谨——钱大昕等学者通过碑文、族谱来弥补《元史》的不足,传承断裂前的史学传统,开出近代学术之先声;另一方面,他又受到欧美东方学方法论的影响,体会到跨语言、跨文明的研究视野对史学的重要价值,兼采众长,复兴学术。从元史的史料梳理到多语境下的史料比勘,他逐渐认识到,史学不仅是国家记述,更是一门关乎人类文明交流的学问。正是在这一中西并重、传统与世界接轨的学术背景下,南京大学的蒙元史研究得以厚积薄发,并形成了坚实的学科底色。

 

02学术方法:卡片积累与跨学科融合

谈及学术道路,刘教授始终强调“积累”的力量。青年时期,他几乎博览了历史系能够接触到的元史文献,通过手抄卡片逐字逐句整理碑文与资料。几十年来,这些卡片像一个个沉甸甸的“知识仓库”,至今仍在他的研究中发挥作用。他形象地说:“机器能提供归纳,但真正的创造和发现仍属于人类的智慧。”在数字化和检索日益便利的今天,他提醒青年学者切勿被“即时获取”所迷惑,而应把更多精力放在思考与发现上。

同时,他主张广泛吸收跨学科成果,把文献学、语言学、人类学乃至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视为“他山之石”。他常鼓励学生旁听中文系的音韵学、比较文学等课程,拓展思维方式,而不是囿于单一学科框架中。正如他所言:“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照搬套路,而是训练方法和思维。唯有跨学科,才能激发真正的创造力。”这种既重视基础积累、又强调学术创新的态度,正是他对青年学者最真切的提醒与期待。

 

03史学写作:独创性与规范性并重

谈及历史写作,刘教授将其精髓凝练为三个关键维度:题目须新颖夺目、资料须有实质突破、解读须具独到见解。他尤其强调,选题不应落入窠臼,而要能“抓住人的眼球”,在众多研究中脱颖而出。在资料层面,他鼓励青年学者主动发掘前人未见的碑传、题跋、家谱、海外珍本或出土文献,如甲骨、敦煌文书等,以“第一手材料”推动认知边界的拓展。更重要的是,他提出要以新视角重新审读旧材料——那些被无数人翻阅却未被真正“看见”的记载,恰恰可能蕴藏着重新理解历史的钥匙。

与此同时,刘教授也郑重提醒学术规范的重要性。他指出,在引用史料和观点时须力求准确、透明,不可“选择性取材”,仅选用对自身论点有利的内容,而回避相反证据。他强调,引注不仅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,更是学术对话的基础。无论是传统典籍还是外文文献,都应严格按照学术共同体的规范进行标注,注重“可核查性”,使每一个论点都能被验证、被追问。在他看来,真正的创新,从来都是建立在诚实、严谨的学术实践之上。唯有这样,历史写作才能在继承中突破,在规范中创新,成为有生命力、有说服力的学术表达。

 

04全球视野:中国史的世界意义

面对“微观史”“全球史”等新兴范式,刘教授强调:微观与宏观不可偏废,唯有细致考据与高远视野结合,才能建构有意义的学术叙事。他格外强调,扎实的个案研究是史学的根基,没有细节支撑的宏大叙事往往流于空泛;而若缺乏全局眼光,细微考证也易陷入“见木不见林”的困境。

他以大航海史与印度洋研究为例,指出中国不仅曾拥有先进的火器与航海技艺,改变了海洋战争的形态与世界格局,郑和下西洋、丝绸之路交流也是全球史叙事中不可或缺的“中国经验”。然而这些丰富史实,却在以往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史书写中被严重低估。他希望青年学者能一方面深耕文献、发掘新料,做好扎实的“微观”功夫;另一方面以“全球史观”重新审视中国史,重新思考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,将中国的历史经验有机融入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叙述中,从而增强国际学界的对话能力与中国话语的影响力。


05薪火相传:对青年的殷切寄语

在访谈最后,刘教授寄语青年学者:切莫满足于因循“套路”,也不应依赖人工智能所生成的便利性内容,而应在日益便捷的数字条件下,主动思考如何走出真正属于自己、具有原创性的学术道路。他勉励青年学子:教育的意义在于传承与点亮。青年学子应坚守初心、敬畏史料、恪守学术伦理;也要勇于跳出窠臼,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吸纳新方法、新视角,做出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。

前辈学者的耕耘与坚守,是南大历史学科绵延赓续的根脉;青年党员的聆听与践行,则是新时代学术与信仰的接力。“师说·学脉”,不仅是学术的传承,更是精神的接力。刘迎胜教授不仅以学术贡献熠熠生辉,更以赤诚之心点亮青年学子的求索之路。

通过这次访谈,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代代教师对史学的执着与热爱,更体会到他们对青年的殷切期望。薪火相传,学脉不息。硕士生第一党支部将以此为契机,把“师说”的智慧转化为“青年的行动”,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书写属于南大人的奋斗篇章。


返回原图
/